2014年5月4日江利斌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的亲自接见
2014年9月23日江利斌回母校看望恩师常明昌教授
据山西省食用菌协会报道(www.sxmushroom.com),“这些白丝丝就是菌条,再过几天,这些白色点状会慢慢由小变大,这时候就要特别注意棚里的温度和湿度,观察它的颜色和生长状态……”12月5日,当“感动山西”采访团抵达时,“蘑菇王子”江利斌正蹲在大棚里,猫着腰,手把手教村民韩支田如何种蘑菇。
在山西农大上学的四年中,江利斌利用课余种植蘑菇创业。在他的努力下,团队大棚由最初的一个扩展到五个,学校周边的饭店都成了他的老主顾。大学毕业后,他放弃城市生活毅然返回家乡,带领乡亲因地制宜,发展核桃、蘑菇产业,用实际行动兑现当年“誓要带领全村共致富”的承诺。
今年5月4日,江利斌作为“第九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的优秀代表,在北京举办的年度大学生人物座谈会上,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和成长经历,成为我省唯一入选的全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个人简介
江利斌,男,25岁,长治市黎城县西井镇北委泉村人,黎城县绿翼核桃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法人代表,黎城县利斌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法人代表。
个人荣誉:
2014年5月4日,当时还是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大四学生的江利斌,当选“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1、大学期间种蘑菇挣出了学费买了电脑
“像一朵朵鲜嫩的‘花骨朵’,冲破菌包努力地生长,让人过目不忘!”至今,江利斌回忆起第一次看到蘑菇时的情形,还是难掩心底的欣喜。他说,那是一种令他震撼的感动,一生难忘。
江利斌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今年7月以前,这个来自太行山深处的农家少年在学校周边承包大棚种蘑菇,他的蘑菇几乎“垄断”了学校周边市场。靠着种蘑菇,他挣出了学费、买了电脑、相机,还因此被同学们冠以“蘑菇王子”的称号。
在创业初期,很多同学对江利斌的“职业规划”并不看好,有的甚至当面指责,认为这样的想法无异于“痴人说梦”。
蘑菇栽培最核心环节是菌包的发酵。菌包发得好,蘑菇的产量才有保障。在蒸烤过程中,菌包的原材料——废弃的木棍、树叶、杂草,混合在一起,散发出刺鼻的气味。江利斌常是一大早就钻进大棚,不到天黑不肯出来。晚上,当他带着一身“腐泥烂叶”的味道回到宿舍楼时,迎接他的常常是同学们异样的眼光。
平菇收益期较短,只有40天左右。2010年冬天,加入大棚项目没多久,江利斌和同学们就精心培育出了第一茬平菇。由于保鲜期短,采收后必须尽快出售,江利斌和同学便利用课余时间推着自行车在菜市场叫卖。
十二月的太谷县城滴水成冰,江利斌推着载有两大筐蘑菇的自行车往返于大棚与市场之间。为了在开饭时间前到达菜市场,江利斌整个冬天几乎没有吃过一顿热乎饭。露水在蘑菇上凝结成冰碴子,只能用手轻轻掸。“稍一用力,就会破坏蘑菇的卖相。”江利斌说道。
日子长了,江利斌的实诚劲儿被越来越多的顾客认可。为了经营好大棚,江利斌和同伴在蘑菇棚附近搭建的简陋办公室吃住,轮流看管。大学四年中,他有两个春节是在大棚里啃着方便面度过的。
“因为从小过着苦日子,所以我是带着目标和梦想去上大学的,我去之前就在心里想好,我这四年应该干点儿啥。”江利斌说。
原来,江利斌的家在长治市黎城县西井镇北委泉村,地处太行山腹地。绵延起伏的大山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世代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自打11岁起,懂事的江利斌就同父亲一起翻山越岭打核桃、采连翘来贴补家用。江利斌拼命地努力,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梦想着有一天通过努力能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终于,江利斌实现了自己的目标,考入山西农大,成了一名大学本科生。
2、除了种蘑菇假期他还回山里嫁接核桃
12月5日15时许,沿着村里唯一的大路走,江利斌带记者来到最让他引以为豪的地方、黎城县第一家由大学生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专业合作社——黎城绿翼核桃专业合作社。江利斌一边弯腰开门,一边回头指着身后的一片空地说:“除了发展蘑菇、核桃,养羊也能给村民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合作社所在地是江利斌表亲的一处院落,亲戚平时在城里生活,院里靠南的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平房就成了江利斌的“大本营”。推门进去,房间的墙上挂满了核桃种植信息与产品图解,一旁的写字台上放着两大盒江利斌的“宝贝”。江利斌将盒子打开,在红色绒布分隔摆放开的是一些大小、品种不一的文玩核桃。“这种文玩核桃是前两年引进的新品种,个头均匀,品相好看,去年有人家一棵树上的核桃就卖了1万多元,经济效益很好……”一个个核桃品种的特点,在江利斌口中娓娓道来。
成立核桃种植合作社是江利斌一直以来的梦想。江利斌家后山有一座荒山,打江利斌记事以来,山上就密密麻麻长满了野生核桃树。没有专人看养,后山只有在每年七八月时,才会成为孩子们消磨时光的去处。七八年前,为了放养牛羊,父亲承包了其中一个小山头。
为了把那漫山遍野、毫无经济价值的野生核桃楸子树改接成有经济价值的食用核桃树和麻核桃树,寒暑假里,江利斌都会跑到山上一棵一棵地嫁接核桃苗。一个用旧衣裳缝制的布包,一双合脚的球鞋,江利斌在后山一待就是一整天。渴了,包里有白开水,饿了,就拿两块馒头充饥。
“从早上七八点钟出门,天黑了才回来。”面对儿子一回家就钻进山里的做法,母亲杨海珍犯了愁。“别人家的娃都是上了学往外头走,你倒好,一回家就往深山里钻!”在杨海珍看来,儿子江利斌应该和别人的孩子一样,往外面走,到城里去,不用受那份靠天吃饭的罪,那才叫有出息。
面对家人的不理解,江利斌没有放弃。四年时间,荒山被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踩出一条山路,那座荒山也变成了有6000余棵树的核桃林。
2012年年底,江利斌注册成立了黎城绿翼核桃专业合作社。截至目前,全村400户农民有20余户加盟了合作社,户均年增收6000余元。江利斌自信地对记者说:“明年一定会更多!”
3、毕业后回村带领父老乡亲发家致富
有一个约定,江利斌一直念念不忘,那就是当年临上大学前,老村长付宏伟与他的约定——毕业后回村工作,带领全村父老乡亲发家致富。
如今回来了,怎么发家致富?“核桃是夏天种,蘑菇是冬天栽。”回到家乡准备大干一番的江利斌发现,若把这两个创业项目一起搞,有着明显的互补效果。“核桃生产周期长,要在3年后才挂果,见效慢;而蘑菇从接种到采收只要40天,见效快。同时,核桃修剪的枝条可以作为种蘑菇的原材料,而种蘑菇的废料又可为核桃树生长提供肥料。把两者结合,其实就是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循环经济效应。”江利斌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今年8月中旬,在江利斌的带动下,村里盖起了蘑菇大棚。村民韩支田给记者算了笔账,每个菌包放两斤干料,能够产出两斤左右的蘑菇。以一个100多平方米的大棚为例,里面堆放5000个菌包,一茬就可以产出10000斤左右的蘑菇。同时,蘑菇收益期只有40多天,只要温度、湿度允许,资金回笼速度也比较快。
虽然母亲杨海珍偶尔还是会念叨“大学毕业了,往家跑会让人笑话”,但原先也持反对意见的父亲江苏旺,看到儿子胸怀家乡、志在必得,已经开始慢慢理解儿子的选择。现在,江苏旺成了儿子的好帮手。
经过几年的嫁接、照料,现在后山五道山沟上长满了品种优良的核桃树。每到夏天来临,江利斌总喜欢背着他的小布包,带足一天的干粮和水,穿过一人高的芦苇草,去山头和这些小树苗“谈心”。“哪怕别人的误解再多,只要我看到这绿油油的一片,就什么都好了!”江利斌说。(来自山西文明网)
|